26日,有媒体记者在微博爆料称,此前网络热传的《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系假新闻,照片实际拍摄地点与文中所说不符,“深圳最美女孩”一度遭到炒作质疑。经查,稿件的作者供职于中新社广东分社。26日傍晚,署名记者否认假新闻一事,称稿件为通讯员采写。(3月27日《京华时报》)
就当下而言,图片的真相仍然不得而知,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谁也无法完全地举证,只能按着逻辑演绎进行推测,这样的结果,固然有其合理性,却未必契合真相。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当“最美女孩”有了这样的“传闻”之后,其对道德的冲击力、对道德的负影响,是不言自明的。毕竟,“最美”是一个向上的符号,但如果“最美”只是摆拍的,只是为了炒作,那今后再有“最美”的称号出来,难免让人习惯性质疑。
众所皆知的常识是,在任何时刻,我们都不应拿道德去炒作,因为这样的炒作,是对道德的伤害,是没有赢家的举动。一方面,炒作者固然可以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只要真相被揭开,炒作者的行为被曝光,那其所遭遇的舆论反弹的力量,远比一开始更为激烈;另一方面,于社会道德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极有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加速道德下滑的趋势,只因为“炒作道德”的负面影响过大。
事实上,于任何炒作而言,道德都不应是“肥料”。道德吸引眼球的能力、噱头价值,的确无与伦比,即其“肥沃性”确实令人羡慕。但拿道德当肥料的炒作,长成的“果实”,都不可能是良性生长的,即便“开花结果”了,又怎可能是没经过“突变”的呢?就如同种植花草,理应以泥水为肥料,可你却以燃油为肥料,怎可能让花草茁壮成长?拿道德当炒作的肥料,会让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说不准下一个受害者,就是炒作者本人。因为道德一旦不彰,谁都可能“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