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日期:2018/11/19 9:24:34 人气:964
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媒体监督是在找法院的碴吗?张立勇的答案是否定的。他提到不久前东方今报的一个报道:当时有网友发微博称,“到河南开庭得悠着点,法官配尿不湿”,很多网友就此误认为河南法官开庭中间不休息,不够人性化。东方今报记者调查后发现,法官穿着尿不湿开庭最初是张立勇院长在一次会议上援引的例子,经媒体报道后被一些网友误传,而在传言背后是一个让人尊敬的法官。
“这个报道效果非常好,网络转载率很高。”张立勇认为,正是有了媒体的监督,才会厘清不实传言,从而树立法官的正面形象。会上,张立勇还对近期法院内部和社会上的一些质疑进行了回应,并表示“媒体是保持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家政府机关,你还在恐媒、拒媒吗?如果你还抱有这样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说,你真的OUT了。“媒体的背后是人民群众,是公共利益,逃避媒体就是阻碍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昨天上午,省高院院长张立勇在全省法院新闻宣传电视电话会上表示,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媒体,逃避媒体就是阻碍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质疑 负面新闻多,是自揭家丑造成的?
有法官认为,像平顶山“天价过路费”案、“眼花法官”案等错案是负面新闻,而近几年法院负面新闻多,是因为法院经常自揭家丑、重视自我宣传造成的。
回应:“出了问题,公开比封堵好”
“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不了解新闻传播规律。”张立勇说,出了问题捂是捂不住的,遮遮掩掩更会激发舆论媒体探究真相的好奇心,会更持久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赵作海案件负面舆论的很快平息,就是因为不护短、不遮掩,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公众公布案件的处理及进展情况。
在李怀亮案件的审判中,如果法院不主动发声,就会谣言四起。
“案情决定舆情,态度决定形象。”张立勇认为,公开比封堵好,主动比被动好,早说比晚说好,自己说比别人说好。只有虚心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勇于承认错误、敢于负责担当,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质疑 司法公开是不是放大了工作失误?
在网络和现实中,经常有人对法院的工作表示不满,抱怨司法不公,致使司法公信力大为降低,判决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执行。有法官认为,公众之所以百般质疑法院的公正性,是因为司法公开的力度太大了,造成媒体过多介入,放大了法院一些工作失误,影响了司法公信力。
回应:化解危机必须及时主动公布准确信息
“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错误认识。”张立勇举了一个例子:2007年7月17日发生在河南杞县的居民外逃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因信息公开不力而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起因是6月7日杞县辐照厂,由于货物倒塌,导致辐射源卡在了井口,因长时间受到辐射发生自燃。伴随网上“核泄漏”的谣言四起,而一直处于信息不畅情况下的居民变得忐忑不安,人心惶惶。事发当天,居民惊慌到了极点,选择大规模集体外逃。直到一个月后,杞县政府才采取措施试图劝阻居民,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如果当地政府尽快、积极、主动准确地将信息公布出来,掌握主动权,这样的危机不难化解。”张立勇表示。
质疑 媒体监督是不是故意找法院的碴?
目前,个别法官在面对新闻媒体采访时态度冷淡,一味回避,甚至提出“防火防盗防记者”。还有人认为,如果媒体不报道,就不会有那么多错案。
回应:“主持公道是媒体和法院共同的追求”
“不管你拒绝还是不拒绝,媒体都在那里,媒体监督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媒体的背后是人民群众、是公共利益,逃避媒体就是阻碍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张立勇说,现代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法院和法官不能遮遮掩掩当鸵鸟。记者和法官都代表着社会良心,主持公道、追求真相是二者共同的追求,逃避媒体不但失去澄清事实真相的机会,还会影响新闻媒体正当的舆论监督。
张立勇认为,社会对法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质疑 接受媒体监督会不会导致“舆论审判”?
有法官担心,有的案子迫于强大的舆论和媒体压力,最后导致审判效果并不好,甚至有违司法公正。
回应:“舆论监督没有导致不公正判决出现”
“舆论有权监督司法,舆论和司法机关应该共同努力保护人民利益、实现司法公正。”张立勇说,像天价过路费案,法院之所以反应快,处理效果好,不仅仅是法院敢于面对,或者法院院长亲力亲为,首先应该感谢的还是媒体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媒体是保持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让审判更加公正,司法公开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最好方式”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法院认真研究、讨论、思考媒体、网友提出的意见,吸收了来自人民群众正确的判断和正义的声音,依法做出了处理,所以才有一个好的效果。
张立勇说,近几年法院处理的几个典型案件里面,还没有因为在舆论压力下做出不公正判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