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18005242666(王峰之)
电话:0527-888 12348 
微信:18005242666
地址:宿迁市江山一品18-101号
          江苏荣山律师事务所
       (宿豫区法院北侧50米)
邮箱:18005242666@189.cn

老人在五年前离去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11/19 9:24:33 人气:1045
 这位小伙子就是第一个进入现场的人,他说当天老人就是躺在这张床上,头冲着墙,脚朝外,老人身上还盖着一床棉被,只有头部裸露在外面吗,而老人的头部已经只剩骨头了,吓得他就赶紧逃出去了。小伙子的讲述,记者随后在昆明警方那里得到了证实。这是一个一室一厅的房间,整个房子里堆满了杂物,杂物上落满了灰尘,颜色比周边窗户要深的这个房间就是发现老人的房间,它位于昆明市中心城区,离昆明市主要的街道只有几百米远的距离,那在这样的地方怎么会有一位老人的离去不被人们所知呢?他是谁,死于何时又因何而死呢?昆明警方迅速介入了调查。

    老人的身份很快被查明了,老人就是这间房间的住户,名叫张小余,生于1938年,如果还活着今年应该72岁了,用法医人类学理论测算,可能这个尸体至少要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形成这样白骨化。昆明警方判断老人的死亡时间至少在两年以上,而记者通过现场调查发现老人的死亡时间很可能在5年左右。这里还有一堆单据,这是2005年9月份老人曾经交过一次电费 22块钱,这儿还有两份收据,这是2005年的7月份交了19块钱电费。我们记者又在现场发现了一本账本,这个账本是从2001年7月份开始记账的,每个月都很详细,这个账本一直记到2005年4月20日。现场这些收费单据上记载的时间和老人记账本上的时间都集中在了2005年,而2005年也是记者在现场能够找到的最晚的时间印记。邻居们也认为老人可能是在2005年冬天离开的。这位邻居讲,她最后一次见到张小余老人是5年前的2005年冬天,当时张小余老人让小卖部的一个小姑娘帮他拎了一袋大米和两袋营养品回家,令人吃惊的是,时隔5年记者在现场发现了那两袋营养品。记者是在发现老人尸骨的这个房间的门口,看到这两袋营养品的,营养品不仅原封没动,甚至连当初套在外面的白色塑料袋也没有取下。从这点来看张小余老人应该就是在这之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因为连这两袋营养品都没来得及打开尝一尝,那么老人因何故去呢?

    从现场的这些痕迹来看,时间仿佛是在5年前突然凝固的,老人的生命似乎就是在那一刻戛然而止的,并且记者在现场看到老人房间虽然塞满了各种杂物,可物品的存放很自然,并没有被外人动过的痕迹。从现场勘查和老人身体鉴定这两方面,昆明警方排除了张小余老人遭遇不测的可能,那么老人到底因何故去呢?

    我们在老人的屋里面发现了一份病历,这份病历是2005年4月5日当时诊断出来老人可能患有直肠癌,老人患直肠癌的可能随后被警方从现场发现的这份“出院通知书”上所证实。这是昆明市一家医院2005年6月20日开具的一份出院通知书,

    通知书上说张小余老人2005年6月13日到20日在他们医院因患直肠癌住过7天医院,为了求证老人的病情,记者来到了这家医院,找出了尘封5年多的病历。当时由于直肠癌,癌症消耗性的疾病已经造成了中重度的贫血,考虑到病人的隐私,医院没有让我们拍摄病历,但是医生介绍说从病历上来看,当时张小余老人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医院曾建议老人手术治疗,但是由于经济原因,老人放弃了手术治疗并办理了出院手续。而这位邻居见到张小余老人的最后一面则是2005年的冬天,当时张小余老人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两袋营养品都拿不动了。在这个记账本上,张小余老人除了记录每天的开销之外,还在记账本的边角上方记录一些当天的事情。在记录本的最后一页,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最后一篇日记:2005年中午,哪一天中午没说,人睡着后肛门流出不少血,晚上22:00左右脚没洗直睡到天亮。从以上的调查来看,张小余老人很可能是因患直肠癌而离去的。

    这名小伙子是一位安装工人,今年年初,昆明市当地政府为了加强旧楼的安全,给一些老居民楼更换防盗网。今年10月底,张小余老人这幢楼大部分住家防盗网都拆换了,就是张小余老人家因为一直敲门没人应答没有换成。在征得社区同意后,10月26日伙子和同事决定替张小余老人先将防盗网拆换。为了接电源,小伙子从窗户翻进了老人的家。正是小伙子这个偶然的闯入,我们才得知张小余老人去世的消息,否则我们还不知道要等多久。而此时老人可能已经离开5年了,老人的房子位于昆明市中心城区,窗户外面是人来人往的大街并不偏僻,那为什么老人死亡了这么长时间却一直没人发现呢?他的家人又在哪里呢?

    从警方的户籍材料上我们看到,老人的户籍登记只有他一个人,妻子和子女两栏都是空白,难道老人是一个孤寡老人,无儿无女吗?邻居们说张小余老人确实一直是一个人独居,并没有看见过他的家人,但是老人曾向他们提起过,他是有儿子和老伴儿的,儿子远在贵州省贵阳市,老伴儿在那里替儿子看孩子,那么老人死去这么多年,他的家人为什么不知道呢?如果知道又为什么不来寻找呢?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吗?

    邻居们说张小余老人平时并不太多提起他的家人,他们并不知道他家人的具体情况,张小余老人生前曾是昆明郊区一家化工厂的退休职工,化工厂是否知道他家人的情况呢?在那个时期物资比较匮乏,厂里边有若干个采购员,工厂介绍说张小余老人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来他们厂的,当时老人干的是采购工作,一般不在工厂上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面跑采购,厂子里对他家庭的情况了解得很少,他们同样不知道老人家人的有关情况,不过工厂给我们找来了张小余老人的工作档案,这里面记录了张小余老人一辈子的工作经历。在这里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孩子)因离婚判决归他,后因不好照顾自愿申请,这是1972年“昆明市五华区公检法军事管制小组”出具的一份证明材料,从这份材料中我们看到老人当时已经离婚了,并且将儿子送人了,而从警方后来的调查来看,老人之后就没有再婚,这也就是说30年来老人一直是孤身一人,没有妻儿,那他为什么要对邻居们说他有妻儿在贵阳呢?没有妻儿,难道老人就没有其他的家人吗?兄弟姐妹也应该会关心老人。

    从老人档案的有关登记材料来看,老人的祖籍是云南省沾益县人,出生地是沾益县西平镇中街30号,为了寻找老人的家人,记者来到了距昆明市200多公里远的沾益县西平镇。通过打听,记者找到了张小余老人的出生地,西平镇中街30号,可是房子里没有人。邻居们说这房子虽然门牌号和老人的出生地一致,可户主并不姓张并且早就搬走了,他们并不认识张小余老人,更不知道张小余老人的家人。

    线索中断了,通过翻找,记者在老人的档案里看到了老人自己写的一份证明材料,可是不幸的是,在1948年父亲因病无钱医治,就死去了,我才9岁。申请书中说老人本姓余,是家中的独子,确实出生在云南省沾益县西平镇中街30号,可是1947年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了,母亲又患有重病无法抚养他,于是就将他送给了当地乡下一个姓张的人家当养子,并改姓张,取名“张小余”。有了新的线索,记者再一次来到了西平镇,在田野里找到了那户张姓人家的后人。这位也是那个张姓人家收养的养子,只不过他比张小余老人要年轻,今年只有50多岁,从辈份上来说,他应该是张小余老人的弟弟。据他说,哥哥被收养之后大概到了十七八岁就离开了张家,独自一个人外出闯荡去了。这样看来,张小余老人离开的时候没有亲人知晓一点都不奇怪,但是为什么张小余老人的邻居也没有发觉呢?

    我们发现张小余老人房间所在的这一层总共有3户人家,老人的房子位于正中间,都是出租户比较多,互相不认识。原来,老人所在的这幢楼是当地房管局的公租房,住在里面的人都不是一个单位的,邻居们相互之间不熟悉,大门一关谁也不知道谁,并且公租房的住户经常变换。记者采访时发现,张小余老人房间两边的屋子里已经没有人住了,邻居们没有可能发现老人,那么当地政府的基层组织呢?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但是这项工作一直没有落实也没有实行,当地的社区说,张小余老人是有单位的,根据当地的管理,有单位的孤寡老人一般是由单位负责他们的晚年生活,他们对张小余老人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所以也就没有过多地关心。那么张小余老人的单位那家化工厂为什么也不了解呢?化工厂解释说,他们的厂原来是国有企业,后来由于效益不好通过改制变成了私营企业,而私营企业一般不会像国营企业那样去照顾退休的老人生活,并且2000年的时候,昆明市实行了社会统筹,张小余老人的养老保险关系和退休工资的发放都转到了当地的社保机构,这一点记者在当地的有关部门也得到了证实。既然张小余老人的养老关系转到了地方,根据有关政策地方政府对老人负有照顾责任,那当地的政府部门是否关心过老人?民政局是具体的负责单位,记者找到了昆明市盘龙区民政局,情况就要看张小余原来所在的单位和有关保障的单位,他们两个单位是怎么对接的,具体情况他们就不知道了。

    邻居们说彼此之间相互陌生,社区则把责任推给了单位,单位认为这是政府的事儿,可政府说他们并不知情和老人有可能发生关系的几方。5年来都没有发现老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小余老人就这样静静地在这里躺了5年,无人知,无人理。而据昆明当地媒体报道,在昆明像张小余老人这样的事情并非一起。2005年5月20日,一名独居的8旬老人死后一周才被发现。2005年12月15日,88岁的阿婆死在家中,4天后被发现。2007年4月24日,65岁的一位大妈死在家中,5天后被发现。

    主持人:黎老师,现在虽然现在,我们从熟人社会变成了生人社会,但是说5年的时间一个老人的行踪居然完全无人过问无人去关注,出现这样的事情,您觉得原因到底在哪里?

    嘉宾:我觉得还是一个是城乡的,尤其是城市空巢家庭,二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这两个问题叠加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主持人:您说到的空巢问题主要指的现在有太多的老人在独居吗?

    嘉宾:对,因为没有跟子女生活在一起,这个比例相当大,有的城市占到了70%,80岁以上的老人无人护理的,现在我们是2000多万。

    主持人:无人护理的是2000多万。

    嘉宾:对,无人护理的就是他没有子女在一起护理的,自己没有护理能力的,这样的人 2000多万。

    主持人:以这次的事件为一个契机,昆明市也开始采取多项措施,那么有了措施是不是就能够减少甚至于杜绝类似现象的重演呢?来看一下记者的后续调查。

    李鸣芳老人和张小余是一个社区的,两家相距只有几百米,大妈今年89岁了,李鸣芳老人一辈子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儿女,十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后,李鸣芳老人生活一直过得很困难,每个月李鸣芳老人除了政府提供的每月185块钱低保外,还有原来老伴儿单位提供的一份遗孀补助每月294元,总计479元。而随着年纪的增大,李鸣芳老人独立自理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了。

    两条腿都摔过,住了半年多的医院,李鸣芳老人越来越觉得自己一个人独居生活太困难,她希望能够被当地政府送进养老院,因为根据昆明市的规定,孤寡老人到了一定年龄或者生活无法自理等情形是可以由政府出钱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可一打听李鸣芳老人并不符合条件。原来在昆明老人要进养老院必须是没有工作、没有子女、没有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李鸣芳老人虽然没有工作没有子女,可是除了低保之外她还有原来老伴儿单位提供的294元的遗孀补助,她是有收入的不是“三无”人员,无法进入养老院,李鸣芳老人只好在家养老了。不过,我们听说昆明市针对在家养老的老人开办了一些社区老人服务中心,给老人们提供服务,那这些社区服务中心能够帮助李鸣芳老人吗?

    记者在昆明市一家社区老年服务中心遇到了一对老年夫妇,目前昆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都是私营的并且都要收费,每人每月高达四五百元的费用,对李鸣芳老人来说无疑是水中捞月。养老院进不了,社区服务中心进不起,那么昆明市推广的家庭呼救系统能否给她帮助呢?这套呼救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老人遇到了什么困难,一按呼救器背后的这个红色按纽就会有人知道,并能够提供及时的帮助,那这套系统应当能够给独居的李鸣芳老人提供不少方便吧?可是记者一打听还是不成,那什么样的老人才有资格入户,有什么条件吗?(老人)只要到中国电信的门市去购买老年服务手机,带GPS定位功能,就可以享受服务,手机最基本的是588元一台,一个月它话费是25元。据介绍,昆明市推广的这个家庭呼救系统,是要通过这个呼救器才能起作用的,而这个呼救器并不免费得老人自己掏钱,而且每个月还有25元钱的功能费,这对李鸣芳老人说也是不可能的事。李鸣芳老人说张小余老人的事情她也听到了,她不知道自己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主持人:就是针对空巢的老人,针对孤寡的老人,咱们说到他的护理,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怎么能够帮助这些老人度过晚年?

    嘉宾:我们现在做的社会保险制度里面要给老年人有退休金,在城市的他要有养老金,然后农村有新农保也要解决,二在医疗保险当中,我们已经做到了由国家来补贴,就是说你没有钱国家来给你补贴。第三个,我们行之有效的这些制度,比如说我们城市的“三无”人员的这种补贴制度,还有农村的“五保”,“五保”它包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那么保葬就是葬的葬,那么就会避免这种现象。这个通过国家建立这样一项制度从经济上能够解决。第二个就是要建立一个护理制度,就说我们要对于因为老年人他不是一个经济问题,那么护理来源于哪个地方呢?一个是有能力的老年人或者他的家庭来承担,第二个没有能力的国家也要在护理方面承担责任。比如说像有的发达国家,它的护理70岁以上的老人,由国家通过立法,派护理员进行专项护理,由国家来承担这个责任。

    主持人:因为老人的问题增多,就要通过法律通过制度来解决,一方面我们要求所有的子女必须要尽到,为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另外一方面我们立足现实,当子女做不到的时候,或者这个家庭没有能力再做的时候,国家和社会也应该为此有专门的付出,相关的立法和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的建立也亟待加强。

下一个:我国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江苏荣山律师事务所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和论文由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即时通
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对于本站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于宿迁维权网。 copyright@2010
版权所有:江苏荣山律师事务所
所有 设计制作:仕德伟科技 苏ICP备10219389号 您是本站第 : 42053位访问者